English

英雄出少年

新闻人物
1998-11-12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是兆新 通讯员宁彤彤、张北方 我有话说

本报近日连续报道了“一家三口勇斗持枪歹徒”的消息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17岁少年陈思路的勇敢表现更是传为美谈,为了使更多的人认识这位“英雄少年”,并大力弘扬这种嫉恶如仇的正义精神,本报记者再次采访了这位小英雄——

当路路一听说记者是《生活时报》的,便兴奋地告诉记者:“我最爱看的报纸就是《生活时报》,每天必看。”一脸的稚气,使人很难想像出他刚经历了一场恶斗。

自信、坦率、健谈这是路路给记者留下的突出印象。8日下午全家人与歹徒的浴血搏斗,似乎并未给这个未满17岁的孩子心里,留下多少恐怖的印象。在谈起这事时,路路就好像是在谈一场刚刚结束的球赛。

路路告诉记者,那天晚上他一夜没睡着觉。下午鲜血四溅的场面像演电影似的在眼前一遍遍地出现,但令人吃惊的是,路路一夜都在想的竟是:“屋里的哑铃我当时为什么没用,那玩艺肯定比刀子好使。”“如果我当时用铁块砸而不是用玻璃扎,现在连手也不致于受伤了。”……从第二天晚上开始,路路踏踏实实地睡觉了,而且睡得很香,他累坏了。

其实这件事发生以后,路路心里也并非没有感到后怕的事。当天晚上在天坛医院,他面对前来看望他和父亲的北京市公安局阮增义副局长忐忑地问:“如果我当时把罪犯打死了,算防卫过当吗?”阮增义副局长回答:“你做得好,非常好。”路路这才放了心。

谈到在搏斗中受了重伤的父亲,路路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在天坛医院,已无法说话的父亲在进手术室前坚持要看一眼正接受治疗的儿子。当缠满绷带的父亲被医护人员推着出现在路路面前时,路路从父亲的目光里读懂了父亲发自内心的一句话:“你是个男子汉,你不能哭。”但他还是忍不住哭了,他觉出父亲也哭了,在场的护士们都哭了。

路路回忆说,平时父亲对他教育得很严。作为一位曾有过军旅经历的警察,父亲给路路性格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路路的母亲告诉记者,家里的亲戚有很多是军人和警察,母亲也曾经是一名军人。也许正是这个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造就了路路一种好强的个性。

看着路路1.71米的个头和瘦小的身体,记者试探着问了一句:“平时爱好体育吗?”路路似乎看透了记者的心思,痛快地回答:“虽然我个子有点对不起父母,身材也确实瘦点,但我平时特别爱动,爱打篮球,爱踢足球。身体不行,主要靠技术好。”说完又补上一句:“要不这次(搏斗)就占不到上风了。”

出事的第二天,路路一家制服歹徒的事就传遍了他所在的中学,班主任肖老师回忆,“星期一上午上课时我发现路路没来,他从来不迟到不旷课,后来校长告诉路路家出事了。中午我带着几个同学去看了他。第二天全班同学听说后,都争着要去看他。”肖老师说:“路路是个挺好的孩子,性格外向,好交往,聪明,而且人缘特别好。”

路路一位最要好的同学韩翟与其他所有同学一样,初听到路路搏斗的事都大吃一惊。韩翟笑着告诉记者:“说起来谁也不信,就在前不久,路路放学被几个人拦住要钱,还被打了一耳光。路路一下手也没还,直到那些人走了以后,才去派出所报了案。”韩翟说,路路平时绝不是那种爱打架的学生,这件事似乎很难与那个在搏斗中杀红了眼的路路联系在一起。班长于伯浩说,路路甚至连平时打球都很斯文。

谈到路路的性格,学校的同学们最突出的印象是健谈,“他跟谁都自来熟。”班长于伯浩说,今年夏天刚开学时,全班同学之间因刚分的班都不熟悉。于伯浩回忆:“开学第一天我记得他坐在我右前方的座位上,逮谁跟谁聊。”按于伯浩的估计,路路很可能是新班里“第一个认识了全班同学的人”。也正因为如此,路路的朋友特别多。

尽管路路有着许多与其他同龄人可爱而又可乐的性格,但真正使他能够临危不乱的却是做军人和警察的父母带给他的一些个性。据班主任肖老师说,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不慌的确很不容易,就是成年人也很难做到,更何况是一个不满17岁的孩子。肖老师说:“路路一向有很强的正义感,再加上家庭的熏陶,能与父母一起制服歹徒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谈到当前路路这一代人的素质,肖老师不无忧虑地说,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使他们普遍变得异常脆弱。缺乏自控能力、心理素质差、缺乏责任心以及吃不了苦,是这一代人共同的弱点。这样的素质,一旦遇到危险则很难应付。

无论如何,这一代人里还有路路这样的孩子,也许以后还会出现更多的路路,这种嫉恨如仇的正义精神足以令路路的同龄人引以为自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